5月28日,哆啦A梦系列最新作,3D大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2》正式全国上映。这是第一部《伴我同行》公映七年后的续作,是在“哆啦A梦诞生50周年”的特殊时刻上映的富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本片延续第一部的创作思路,选择了漫画中的《大雄的结婚前夜》和《大雄和奶奶》两篇经典故事进行3D化改编。第一部《伴我同行》打着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诞辰80周年纪念”的旗号,将原作中的第一篇故事《从未来之国千里迢迢而来》,最后的大结局《再见哆啦A梦》和《哆啦A梦回来了》和中间最具人气的《大雄的结婚前夜》,这几个经典故事一勺烩,通过最新的3D动画技术让老故事焕发出新面貌,再加上优秀的原作漫画故事,在中国和日本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哆啦A梦这一IP有多经典无须赘言,自1970年诞生起,50年来45卷漫画书销量超过一亿册。动画、游戏、电影、广告、商业联名等等领域都能看到这位亲切的“蓝胖子”的身影。面对如此成功的大IP,中国动画创作者可以从它身上学到什么呢?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日本的动画工业体系来寻求。
日本动漫的产业布局
日本作为动漫大国,其动漫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一部动漫作品除了漫画之外,分为TV动画剧集、OVA(指仅通过DVD、蓝光碟等影碟发行的方式为主的剧集)以及剧场版电影三种形态。其中剧场版电影是指在院线发行的电影,它是一般TV动画剧集的补充或者拓展,并不延续其主线剧情。从电影制作角度来说,剧场版的制作成本往往会显著地高于相同动漫TV剧集和OVA。从作品质量来说,很多年前的剧场版动画类似于电视电影,制作水准虽然高于它自身的电视动画片,但是相对于院线电影来说,依然缺乏视听语言质感的打磨。更像一部加长版的剧集。但是近几年随着各大动漫剧场版制作委员会在制作观念上的进步,剧场版的制作也越发精良,并懂得运用电影的手法叙事。比如今年最新一集的柯南剧场版《绯色的子弹》,开场段落使用一连串的平行蒙太奇,将吹口琴的流浪汉与凶险的追杀戏剪辑在一起,动静的反差形成巨大的视觉张力,背景搭配悠扬的口琴声和逃跑的喘息声,两相对比下,追杀的残酷性愈发凸显。这也是现在的剧场版更追求电影感的明证。
动作场面越来越大的柯南剧场版
因为日本的人气动漫粉丝很多,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国民度”。即便这些粉丝不能在第一时间都转化为票房数字,但是靠着人尽皆知的知名度和上映之后口耳相传的口碑讨论,也有可能在之后将他们拉入影院。在日本,一部卖座的动画片剧场版甚至比真人特效大片的票房还要高。比如《名侦探柯南》盘踞多年日本电影全年票房冠军的宝座,2019年《复仇者联盟4》在几十个国家都是年度票房冠军,只有在日本遇冷,乖乖地臣服在这个穿着蓝色制服的“死神小学生”之下。另一方面,去年大火的《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更是打破了日本影史票房纪录。可见对动漫的热忱写在今天日本人基因里的,那么国情不同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现象级动漫《鬼灭之刃》
国产动画电影的艰难探索
对于动画片周边,尤其是剧场版的开发,中国动画行业中就少有案例,被认为不重要。纵观最近十几年,商业票房成绩比较亮眼的国产动画片剧场版电影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麦兜》等叫得火的系列,其他大火的动画电影全是原创作品或是改编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的作品。毕竟纯原创付出的代价更大,且鲜少有成功案例。其中比较知名《魁拔》三部曲、《风语咒》《妙先生》,在当年都折戟院线。
当年《魁拔》的票房惨败令人叹息
《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9第一部剧场版《牛气冲天》开始,每年春节都会安排当年的生肖融入标题中,增加时效性。当年还有评论打趣:“这是要把十二生肖都拍一遍。”但是在2015年的《羊年喜羊羊》之后,喜羊羊就停止了它征战大银幕的脚步。七年过去,还是没能跑完一轮生肖更替。个中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商业问题,票房从前四部都能过亿,到最后第七部只收获了六千多万。现在中国大陆动画剧场版可以盈利的只剩《熊出没》一根独苗,但是它的成功却无法批量复制。因为它每年雷打不动地占据着一个春节档名额。放眼全年档期,它只适合春节档发行,其他档期没有如此高的回报率(之前喜羊羊的大电影也都在春节档上映)。虽然我们不清楚这类电影放在其他档期会有怎样的表现,但是大概率不如春节档。
《熊出没》是每年春节档的动画片“钉子户”
国内目前的动画剧场版需要突破很多瓶颈。一方面是受众圈层狭窄,《熊出没》《喜羊羊》为代表的低龄动画吸引到的观众有限,成人观众则大部分会携带儿童观看,自己不会主动选择观看。不过近几年《熊出没》开始了一些“成人向”的尝试,用高完成度的动画分镜和成人化的剧情设置来吸引成年观众。但是从结果来看,目前还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剧场版这一动画门类需要它背后的IP有了足够的关注度之后才会启动制作,所以说它需要长线发展。毕竟日本动漫起步很早,中国动画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一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众观影情怀的作品,这更提醒我们的动画从业者要有长远的规划,并建立健全动画发展的体系和人才储备,才能有追赶上日本的希望。而像上文提到过的知名IP《哆啦A梦》和《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制作委员会,因为发展完备,体系健全,都具备一年开发一部剧场版的能力。反观国内,由于人才欠缺、体系尚未完善等原因,中国动画的生产速度远远没有达到日本或者美国的规模。再加之,一部动画的基本制作周期都在两三年左右,在不健全的电影市场下,很少有公司可以独立支撑起一部动画的制作预算。
国内更偏向于制作独立的动画电影,或者在同一宇宙观下制作多部独立动画电影,并且不排除日后这些电影主角相互联动的可能。国产片里搭建电影宇宙经典案例就是这几年大火的彩条屋“封神宇宙”。这个“宇宙”下目前包含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后续还会有《封神演义》里的其他人物出现。尤其是《哪吒》,在先前没人看好的情况下,最终凭借一个暑假的时间拿下超过50亿人民币的票房,让“封神宇宙”得以启航。虽说后来的《姜子牙》口碑两极,但是就像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部电影《无敌浩克》口碑崩盘一样,我们要给国产电影宇宙一个试错的机会。
《无敌浩克》是漫威宇宙的第一次失利
另外,一部动画开发周期很长,且投入很大,会消耗大量的金钱、人力和时间成本。一部《大鱼海棠》从筹备到上映消耗了十年之久,并且在资金困难的时候首先试水了众筹这种方式来筹款。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本片最终获得了4000多粉丝的支持,其中最少的出资10元,最多的50万元,一共筹到158万元。但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一部影片不能靠网友众筹才能继续做下去。目前国内知名的专业动画扶持基金还很少见,整个行业都亟需相关部门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另外,中国电影缺乏专门奖励动画电影的奖金,真人电影中有很多创投的机会,比如FIRST和平遥电影节等等,很多青年电影人在这里面挖掘到了自己电影的“第一桶金”,但是动画这一领域还是有欠缺。动画电影的开发思维必须兼具市场化、商业化,在此基础上,更要有长远规划。因为做好一个原创IP,需要很长的时间阶段去实现。
结 语
在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领域,非剧场版类的动画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这些动画电影大都过分依赖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产动画制作公司缺乏培养一个长期项目的耐心,不过国漫票房的节节攀升和观众们的空前关注又证明了这种类型的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一直依赖古典神话改编,不思进取,观众迟早有一天会看腻,今年春节档的《新神榜:哪吒重生》票房没有回本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说,国产动画还是要走出一条原创的路,并形成TV动画、剧场版、动漫周边联名等等的产业链,一部动画做到了一定的地位之后还可以像《哆啦A梦:伴我同行2》一样用“新瓶装旧酒”照样有人靠情怀买单的地步。这或许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